中国粮食网 - 粮食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动态 | 业界新闻 | 国内新闻 | 知识普及 | 国家标准 | 行业标准 | 规程 | 其它政策法规 | 会议信息 | 法律咨询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广东深圳把高营养水稻种到田间地头
B.biz | 商业搜索

广东深圳把高营养水稻种到田间地头

信息来源:liangshi.biz   时间: 2012-07-05  浏览次数:177

  吃米可以补锌,还可以抗禽流感?在沙漠地区种植大豆?在基本没有农业的深圳,却活跃着一股主攻植物分子生物学、转基因等新兴技术的农业科技力量。入选深圳首批“孔雀计划”团队的香港中文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团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被誉为“深港科研融合的样本”。
  享誉学界的“都市农夫”
  香港中文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团队领军人张建华教授过着双城生活:有时住深圳,有时住香港,一年下来在深圳的时间可能比在香港要多。
  近年来,对于香港科研人员,深圳的魅力正在与日俱增:相对低廉的人才成本、更为开阔的办公或居家环境、政府积极的科技扶持政策、与下游企业或机构更为密切的联系……作为离深圳最近的一所香港名牌大学,港中大在与深圳合作方面的步子也迈得尤其大。
  港中大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团队始建于2000年,团队成员有12年的合作经验,是一支非常成熟的农业科研团队,几乎囊括了香港最顶尖农业生物科研人员。团队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正副教授7人,是一支集植物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背景的高素质团队。
  团队核心成员辛世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港中大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是世界著名植物分子生物学家及农业生物技术专家,是世界上第一个克隆植物基因的人,享有“植物基因之父”之称。
  张建华原是香港浸会大学生物学系主任,不久前才调到香港中文大学,但一直是团队的核心人员之一,由于年富力强而被推选为落户深圳后的团队带头人。他于1988年获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博士学位,长期植物胁迫生理学、作物生理学及作物节水灌溉等方面的研究,2008年被《自然》选为5位可改变世界的作物研究者之一。
  对团队而言,在地理上,牵手深圳后,可以更方便地与内地合作;在研发方面,通过深圳可以更及时地了解我国农民的问题和需要,通过优势互补,加快科研步伐;在人才方面,港中大已经在深圳设立了研究院,招收了268位研究生或博士生,团队落户深圳后可以加快人才培养,扩大研发平台。
  对于深圳而言,团队已经有10多年的研发经验,取得了大量获得国际认可的研发成果,是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团队。他们特别擅长将传统技术与新技术相结合,也适合国内农业发展的特点,有望通过深港合作实现突破。正如辛院士所言,双方的牵手,是港中大的需要,也是深圳的需要,内地的需要。
  这个团队,被人亲切地称为“都市农夫”。
  深港携手打造分子育种基地
  张建华是香港植物分子生物学权威,他主要研究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的分子组织和生理变化,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他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植物是有感觉、有“思想”的,能够自动适应土壤环境中的水分。奥秘就在于植物敏感的根系里面有调节气孔,能够根据水分自动打开或关闭。
  张建华据此发明了分根区灌溉法,每年都要远赴新疆、甘肃等干旱农区,为当地农民开设田间学校,指导他们节水灌溉。张教授说,节水灌溉法对棉花特别有效,在新疆运用后,棉花还实现了早开花、早收成,亩产量也由原来的400公斤提升到600公斤。
  作为植物分子生物学专家,张教授对于深圳发展分子育种产业抱有很大期望,建议通过深港两地合作,以深圳为基地开展可以产业化的育种项目。他说,目前国内大豆70%靠进口,蔬菜种子90%也掌握在外国种业公司的手里,国内农业科研界必须有所作为。团队今年5月份将在深圳启动农业育种项目,分别探索采用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的传统方法,开展玉米、大豆以及蔬菜育种研发。
  大豆起源于中国,但中国大豆目前主要依赖进口。据介绍,200多年前,美国人来中国收集了100多种大豆回去培植,现在美国每年出口90亿美元的大豆,其中一半来到中国。美国的大豆比国产大豆产油性高,品质好,但是在培育和筛选的过程中也损失了很多有用的基因。团队中的林汉明教授是大豆专家,他与深圳华大基因合作开展了一个名为“大豆回家”的项目,研究几十份大豆中的基因多样性,从中找到可以抗旱、抗病的基因,然后再应用到国内的大豆中去,故命名为“大豆回家”。
  林汉明还负责培育非基因改造大豆,从内地野生大豆中找寻耐逆性基因,研育出高抗旱能力的大豆品种,便可以在西北土地种植,收成都不收割,翻土再种,约3年后,可以改善西北土地土质,使其变得肥沃、适宜耕种。
  携手袁隆平提高稻米产量
  辛院士则与中国著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合作,研究如何应用转基因技术与杂交技术提高水稻产量。据测算,杂交技术可将现有水稻产量再提升5%,如果加上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再提高5%,使水稻产量提高10%。现在的第二期国家杂交水稻计划亩产可达800至900公斤,以后在第三期中如果加上基因技术可以提升至900至1000公斤。
  辛院士在研究中发现,玉米的光合作用效率比水稻要高,原因是其主管光合作用的基因中比水稻多一个碳分子,如果将玉米的碳4基因注入水稻,有望提高水稻的产量。他说,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全球领先,但杂交实验耗时比较长,要在一代代的配对中寻找合适的组合。而利用转基因则相对省时、精准。而且,将玉米光合作用基因加到水稻中,两者都是粮食,最后研发出的水稻对人类是完全安全的。
  辛院士的另一项研发是抗病毒水稻,曾成功将中药玉竹基因加入水稻内,用以喂饲鸡只就可预防H5N1禽流感。这项科研尚属实验性质,辛院士说,国内外对转基因作物有多种争议,但是作为科学家来说,转基因技术即便作为技术储备也是必须大力研究的。他认为,公众对转基因不应无端恐慌,应当持理性态度对待。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粮食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