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战争一爆发,粮食消耗率就高得惊人。粮草被劫被烧的情况先不说,单单是运输环节的损耗,就是一般人想不到的,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就是以便更方便地运输军粮。
在古代,只能依靠人力和动物,运输能力非常有限。运送10万士兵的粮草,可能需要10万多个“运输队”。这10万人还需要吃饭,路上也要消耗粮食。
古代军队的粮食并不短缺,但无法解决粮食运输问题。所以古代军队的驻地都离粮食产区和交通要隘不远。以北宋为例,为什么不选西安为都城,也不选择河南的洛阳,而选开封?这是因为粮食运输是真正的大问题。
如果选择西安作为首都,必须在西安附近驻扎一支大军。但是陕西的粮食生产严重不足,很难从粮食充足的中原运到西安。在古代,大规模的粮食运输必须依靠水路运输,而依靠陆路运输是不可能的。
三门峡的大船不能通过,只能卸粮转陆运。这就需要经过豫西山区,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物力,但运往陕西的粮食仍然不足。最后,北宋别无选择,只好将其都城定在河南。开封与洛阳的边远地区相比更为优越,因此选择开封作为首都。
一旦军队参战,事实上每个国家都会储备大量粮食,关键是如何把它送到前线。在古代,如果战争离开水运县,又远离己方地盘,如何把粮食运到前线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长平战争期间,强大的秦军很难获得食物。战争后期,秦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内郡,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这才勉强渡过难关。
事实上,古代的大规模战争就是后勤战争。如果双方力量差距不大,一旦陷入长期战争,就要看谁能保证粮食的供应。直到近代铁路出现后,这种方式才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以前的战争主要围绕水路展开,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围绕铁路展开。
除此之外,战争时间一旦拉长,就会产生恶性循环,战争初期还好,各国都有储备粮食。但时间一旦长了,粮食又消耗过多,就必然会影响到老百姓。
古代一打仗,向百姓征粮还是次要的,百姓最害怕的就是战争打到自己家门口,这样农民就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往安全的地方。所以,每到大战之后,总会有大片大片的荒地,粮食越打越少,这种情况下,缺粮太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