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德国人无视之前与苏联签署的友好条约,悍然发兵百万,终于对苏俄这个年代久远的老大帝国出手了。与之前对待法国一样,这次的德军部队同样以密集的火力压制来获得上风,在高强度的战争机器坦克面前,苏联人的抵抗显得不堪一击,被打得节节败退。
虽然苏联部队被一路碾压,但就国情来看,苏联的国土和其他欧洲小国不一样,无论所谓的闪击战效率有多么惊人,但也不可能在一两个月的时间里占领莫斯科。这样一来闪击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漫长的战线中,补给从何而来?除此之外,打仗的兵源来自德国国内,强壮的庄稼汉都去当兵了,也就意味着德国境内的生产能力下降了,这又是个棘手的问题。
作为侵略方的德国在战争开始时一心要成为所谓日耳曼人的骄傲,但德军庞大的补给需要同时也让希特勒头疼。在向苏联出兵的前一个月,德国东方事务司根据手中所收集的战争情报向前线部队发出公告:与苏联发生战争三年后,前线士兵的粮食补给不得由后方补给,必须在被占领区由军方自己解决,德国本土生产的食物则面向德国普通群众的日常需要。紧接着,德国东方事物司还想出一个较为实际的方案,被德国占领的法国要向部队提供军需,这些军需要能使前线三分之一的军人吃饱,其余粮食补给由被占领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来提供,如果法国不向德军提供军粮,那么意味着德军将丧失三分之一的战斗力,二战必定将轻松许多。这样一份方案看上去很合理,但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国东部的占领区全部失手,这下子前线的粮食主要都由法国来提供。
彼时法国已经亡国,面对满脑子疯狂想法的德国人,德占法国政府也只能硬着头皮尴尬点头。但法国提供的粮食肯定无法支撑所有的德国士兵,最多也仅仅是超出预期计划的一丁点儿罢了。战况稳定下来后德国人也没了之前信誓旦旦的信念,在苏联的土地上除了要应付苏联红军,每每攻克阵地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搜刮粮食。这一点在后来1943年的《柏林金融日报》中也有提及,即使在被红军炮火穷追猛打之时,被下令撤退的德军也没有忘记带上之前准备好的粮食和掠夺来的猪牛羊马。
对此斯大林的做法就很强硬,红军撤退时直接烧毁村庄的土地,用焦土战略让德国人徒劳无获,这种做法虽然成效很明显。不过后来红军反攻时德国人在撤退前又狠狠的搜刮了一笔,最后受苦的还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