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过处,寸草不生。
继东非蝗灾之后,红海两岸蝗灾规模继续扩大,已影响也门、沙特阿拉伯、阿曼。
此外,受强季风影响,大量蝗群一周前抵达海湾两侧,“造访”了科威特、巴林、卡塔尔和伊朗西南海岸区域。
我们的邻国巴基斯坦因蝗灾于本月早些时候宣布国家紧急状态。
这是2月15日在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奥卡拉地区拍摄的蝗虫肆虐景象。新华社发
根据巴方需求,中国政府已派出蝗灾防治工作组抵达巴基斯坦。随后,10万“鸭子军队”也将代表国家出征灭蝗。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支由浙江绍兴“国绍1号”鸭苗组成的“鸭子军队”简直是灭蝗界中的“奇才”。
20年前,鸭子“军队”就曾出兵新疆,一举平定蝗灾,立下赫赫战功。
为什么是鸭子?
灭蝗界“天才”名副其实吗?
宁波“鸭兵”能申请入战吗?
2月26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卢立志对此进行了解答。
为什么是鸭子?
奉化水鸭请求代表祖国“出战"!
勤劳的中国人,在历朝历代的灭蝗战争中积累了很多种方法对抗蝗虫灾害。
卢立志介绍,科学防治蝗虫可以采用药物杀灭,也可以采用生物防治。从环保角度考虑,自然是生物防治的好处更多:
“前者灭杀成本高,还会有农药残留,后者不仅没有环境污染,还能修复生物链,一举多得。”
生物灭蝗办法曾经也考虑投放青蛙、鸟类。“它们同属蝗虫天敌,但纪律上‘散兵游勇’。蛙和鸟类只能在指定区域完成灭蝗任务,一旦蝗虫转移,它们不会跟随作战。这样一来,我们需要重新到受灾地区投放天敌。一来成本增加,二来有些物种可能受环境限制,并不适合投放受灾区域。”
相对比,“鸡鸭军团”作战能力强,“鸭子喜欢群居,管理起来比鸡更方便,生命力、觅食能力、抗寒能力也更强,适合野外生存。”
同时,放一只鸭子相当于灭了蝗虫全家。
卢立志给出数据对比:
“一只鸡一天能吃掉70只蝗虫,一只鸭子则能吃掉200多只,拥有三倍作战能力。
而且鸭子吃蝗虫完全是地毯式‘搜捕”,连蝗虫的蛹都不会放过。”
加上鸭苗长成后肉质鲜嫩,灭蝗“退役”后还能成为当地居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带来经济收入。
不用再比了,“鸭子军”完胜!
20年前,鸭子成“抗蝗”英雄
救灾场面很有看头
资料图 (新华社)
绍兴鸭味美,肉质鲜嫩多汁,一直是煲老鸭汤的好原材。而它们也是目前主推的灭蝗主力军,“简直是灭蝗界中的‘奇才’”,卢立志说。
绍兴鸭中又以麻鸭体形大,捕食能力强,成为灭蝗首选。
麻鸭最辉煌的战绩是2000年5月。
当时,新疆北部发生了特大蝗灾,除采取化学药物外,由一群群牧鸡、牧鸭组成的“生物部队”也在新疆的“灭蝗大战”中大显身手。
“新疆很少养鸭,所以当时 ‘鸭兵’全部来自于浙江空运。分批运送10多次,总计10万多只。”
浩浩荡荡来到新疆的“麻鸭军”并没有显露新兵蛋子的稚嫩,不负众望在大草原上朝蝗虫们劈头盖脸飞扑,将它们一一变成肚中美餐。
到当年8月底,新疆至少有100万亩优质草原上地毯般覆盖的蝗虫被鸭子彻底歼灭。
鸭子成了新疆“抗蝗救灾”的英雄。
新疆治蝗灭鼠指挥办公室当时指出:
鸭子捕蝗能力强、捕食量大、“军”纪严明,出动鸭子是草原清剿蝗虫、保护生态最为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值得一提的是,据当地牧民们介绍,鸭子吃蝗虫的场面是很有看头的。草场上,鸭掌踏过之处,蝗虫纷纷跳起来,鸭子用它弹簧般灵活的脖颈在空中啄食,犹如武林高手用筷子夹苍蝇般弹无虚发。
“鸭子每天进食两次,早上四五点钟,天刚露明,鸭子们就自己出去吃蝗虫,几个小时后,就到附近的小河沟里喝水、休息,下午7点多鸭子再次出动,直到晚上9点多太阳落山时才回来。一只鸭子一口气能吃100多只蝗虫。”
第一次养鸭的牧民马永刚对鸭子的守纪律性深感惊奇,他说:
“鸭子太自觉了,我几乎不用费心,它们出去、回来全是分成几个纵队,每个队中鸭子一只跟着一只,真像训练有素的部队。”
更有意思的在后面。
当时新疆灭蝗最高司令部——新疆治蝗灭鼠指挥办公室,专门下达“表彰书”:鸭子捕蝗能力强、捕食量大、“军”纪严明,出动鸭子是草原清剿蝗虫、保护生态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宁波“鸭兵”申请入战
资料图 (新华社)
江浙历来都有养殖鸭子的传统,比如余姚有番鸭、奉化有水鸭、镇海有“青壳2号”。那宁波“鸭兵”能申请入战出国灭蝗吗?
卢立志说,镇海“青壳2号”与绍兴麻鸭同属蛋鸭品种,“目前来看,鸭子中属‘蛋鸭’灭蝗效果最好,战斗能力最强。我们也想做对比研究,看看是否还有比麻鸭作战能力更强的品种。如果宁波鸭胜出,那么也会在考虑范围内。”
卢立志透露,巴基斯坦治蝗计划,首批预计出动10万“鸭兵”, “国绍1号”鸭苗将代表国家出征灭蝗,“鸭苗可通过空运,一天之内就抵达巴基斯坦。”
但“鸭兵”出征前,卢立志认为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需解决。他要和国内外的专家一起研究制定《牧鸭治蝗技术规范》,以便按照标准规范操作,“鸭子灭蝗看起来简单,但其实并不。”
以此次帮助巴基斯坦灭蝗为例,卢立志与其他专家一起要先通过科学估算出蝗灾席卷而来的时间,“因为鸭子经过一个半月的成长期灭蝗能力达到最强,经过科学估算,我们就能预留足够时间,知道何时向巴基斯坦派‘鸭兵’最合适,以达到最好的灭蝗效果。”
第二波蝗灾要来?
非洲超2000万人陷入粮食危机
这是2月20日在肯尼亚基图伊一处农场拍摄的蝗虫。新华社记者 张宇摄
多国遭遇的沙漠蝗虫灾害已持续数月,其规模在继续扩大。
近几个月来,沙漠蝗虫席卷了从西非到东非、从西亚至南亚共20多个国家,蝗灾面积总计16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非洲之角最为严重。
其中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索马里为25年来最严重,而肯尼亚为70年来最严重。
非洲之角国家已有超过2000万人陷入粮食危机。
这是2月4日在肯尼亚基图伊,蝗虫在空中飞行。
新华社(弗雷德摄)
目前,非洲之角的蝗虫还在不断繁殖,在3月和4月会形成新的蝗虫群,恐进一步加剧灾情。
专家预测,若不采取措施,到6月沙漠蝗虫的数量可能会增长500倍,并可能蔓延到非洲和亚洲的30个国家。而东非最重要的种植和收获季节将在3月至5月之间开始,若出现新蝗群,第二波蝗灾可能对粮食安全造成毁灭性后果。
沙漠蝗虫群入侵非洲之角 视频来源:中新视频
气候变化和飓风导致蝗灾加剧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不久前闭幕的非盟峰会上说,影响非洲许多地区的蝗虫数量和规模是空前的,气候变化是加剧蝗虫危机的重要因素。
东非地区常年干旱,但2019年异常潮湿,大量降雨为蝗虫繁殖创造了“特殊”条件。这部分是由一种被称为“印度洋偶极子”的现象导致,同时也归因于与全球变暖有关的海洋温度上升。
此外,飓风也是导致此次蝗灾的因素之一。分析人士指出,过去10年间印度洋上的飓风活动愈加频繁。
为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与和谐,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刻不容缓。
这是2月13日在肯尼亚奈瓦沙,肯尼亚某服务队成员接受灭蝗培训。新华社发(罗伯特摄)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日前发布报告称,鉴于东非地区多为自给性农业,且膳食结构以未加工和新鲜食品为主,此次蝗灾预计将对受灾地区今年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报告还说,蝗灾毁坏了大量作物,预计将给东非国家的食品价格带来上行压力,增加通胀风险,而长期可能将加剧东非地区社会动荡。
国际社会亟须采取有力措施共同应对蝗灾,避免人道主义危机。
多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应对蝗虫灾害
据了解,受雨量充沛和季风时间长等因素影响,当前东非、西亚及南亚国家正遭遇历史罕见的蝗虫灾害,索马里、巴基斯坦等多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应对蝗虫灾害。
一是波及范围广。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遭受沙漠蝗危害。波及到的国家包括:东非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西亚的伊朗、也门、阿曼,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等。据报道,肯尼亚已经有约105万亩土地受到影响。印度555万亩农田受害,损失超百亿卢比。
二是发生程度重。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警告,东非地区情况极度危急,沙漠蝗虫数量已达到3600亿只。肯尼亚蝗灾为70年来最严重的沙漠蝗虫暴发,仅一个蝗虫群就长60公里、宽40公里。沙漠蝗虫自2019年6月在埃塞俄比亚东部和索马里北部聚集并快速发展,迅速成为该地区过去25年来最严重的沙漠蝗虫入侵事件。巴基斯坦暴发情况超过了1993年历史上最严重的蝗灾,今年预计仅小麦就可能损失10亿美元。
三是后期形势严峻。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测,今年2月至3月中旬,红海两岸和非洲之角的气候和雨水条件仍然对蝗群繁殖有利。专家监测,沙漠蝗在40℃左右预计一个月一代,每代存活期长达3个月,蝗群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增加20倍。如果不加以遏制,数量将呈指数型上涨,可能在6月份达到500倍之多。
从非洲情况看,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肯尼亚蝗群的迁移、产卵、孵化和聚集,将对南苏丹和乌干达构成威胁,并向苏丹、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内陆移动,东非各地的农民面临粮食短缺。从西南亚情况看,沙漠蝗将在伊朗南部孵化并形成蝗群迁移危害,巴基斯坦蝗灾扩散暴发成灾概率大,可能造成粮食减产30%~50%,并对南亚印度等国构成威胁。
记者实地探访蝗虫群
光秃秃的麦秆摇晃着,显得有些笨重,因为上面缀满了一群金黄色的不速之客;
脚下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仿佛抬起脚就能踩死几只;
空中的金色大军嗡嗡飞舞,恰似秋后的蜻蜓,低矮又密集……
当地时间20日下午,历经21个小时崎岖山路的颠簸,记者终于在东非国家肯尼亚追上蝗虫的脚步,看到这番对“密集恐惧症”患者不太友好的景象。
(记者vlog ↑↑↑)
这片位于肯东部基图伊郡的4英亩(约合24亩)农田,原本种满了绿豆和小米,如今却成了沙漠蝗虫的温床——
虫子在农田里不停地进食、交配、产卵。
这是2月20日在肯尼亚基图伊一处农场拍摄的蝗虫。
新华社记者 张宇 摄
基图伊郡姆温吉镇官员斯蒂芬·马泰,一边用木棍从泥土里挖出白色的虫卵,一边解释道:
“蝗虫从虫卵到发育成幼虫,一般需要10至14天,然后再花4个星期长出翅膀。幼虫会一直进食,攫取土壤里的养分。等到它们成熟,我们又将迎来一场灾难。”
2月20日,在肯尼亚基图伊的一处农场,当地农民试图驱赶蝗虫。新华社记者 张宇 摄
当地农民拿着木棍,大声呼喊着试图赶走蝗虫。木棍挥下时,四散的蝗虫会直接撞到人脸上。但是这样做也无济于事,因为大部分蝗虫正在交配,赶不了多远。
而且,庄稼已经快被吃光了。
这是2月20日在肯尼亚基图伊拍摄的蝗虫。
新华社记者 张宇 摄
沙漠蝗虫自今年1月下旬开始“入侵”基图伊郡。据当地政府估算,一个月的时间内,蝗虫已经毁掉了100吨粮食。
沙漠蝗虫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迁徙性害虫之一,存活时间3个月左右。据悉,占地一平方公里的蝗虫群一天可吃掉3.5万人的口粮。
这是2月20日在肯尼亚基图伊一处农场拍摄的蝗虫。
新华社记者 张宇 摄
这么多蝗虫,不能用强力杀虫剂杀死吗?
“上午9时以前,当这些蝗虫还没有苏醒并附着在树上时,我们会在空中喷洒药剂,能杀死一些虫子。但之后,它们会到处飞舞,行动速度很快。虫卵和幼虫虽然不会飞,但是所处位置更不好找。”马泰回答道。
他说,如果喷洒的药剂浓度太高、范围太广,就容易杀死其它动植物,包括庄稼和牲畜,而且还会造成土壤污染。
这是2月20日在肯尼亚基图伊一处农场拍摄的蝗虫。新华社记者 张宇 摄
当地人告诉记者,沙漠蝗虫的习性是晚上6时上树睡觉,早上追着升起的太阳,飞往温暖的地方。它们每天可以随风飞行150公里,具体方向难以掌握。这也是为什么记者一行花了20多个小时追逐蝗虫的原因。
很多次,记者赶到一个地方后,却发现蝗虫群早已飞走或留下一片蝗虫尸体,只能听着村民们激动又害怕地描述蝗虫群袭来的场景——20分钟吃掉一棵树……
其实在肯尼亚,很多当地人过去从未见过沙漠蝗虫。45岁的农民詹姆斯·姆万吉说,“人害怕,牲畜也害怕。它们不仅吃庄稼,也吃牧草。”
19日傍晚,在肯中部涅里郡,记者看到了正要睡觉的蝗虫群。
当时,在约瑟夫·基图西的6英亩(约合36亩)菜园里,咖啡丛、香蕉树、玉米地完全被“染”上了金黄色,让人无法分辨。
“我怎么也没想到蝗虫竟然会飞过来。我们除了用木棍驱赶、大声吆喝吓唬它们,别无办法……”基图西的语气充满了无奈。
2月20日,在肯尼亚基图伊,当地女孩展示她抓到的蝗虫。新华社记者 张宇 摄
本期编辑 刘巷、李新(实习生)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