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黄小鹏
疫情之下,越南、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等国近日纷纷宣布禁止本国粮食出口,近期A股市场上与粮食相关的个股也纷纷走强。“手中有粮,心里不慌”,饥荒频发的历史经验让中国人对粮食问题最为敏感,那么,我们应否为今年的粮食问题感到担忧呢?
其实,全球和中国的粮食总供应都没有大的问题,供应很充足,但对市场上可能出现的一些扰动因素,则需要在战术上保持警惕。经合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显示,近年全球粮食供应充裕,2019~2020年度世界小麦和稻谷预测产量均大于消费量,库存消费比处于高位且略有上升。2020年全球粮食产量可能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如东非蝗灾、澳洲山火,但目前看不会产生全局性影响。对全年粮食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因素,目前还无法预测是正面还是负面影响,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从需求角度看,全球粮食消费基本稳定,粮食作为生物质能源(如乙醇汽油)的需求则因为经济减速、油价下跌预期会有明显减少。
对中国来说,粮食需求大部分靠自己解决,只有小部分从国际市场进口。中国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政府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库存一般够一年左右的消费量。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不久前透露,目前全国粮油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原粮储备非常充裕。
不论从全球还是从国内总供求看,均不值得担忧,但今年粮食市场的边际变化和各种扰动因素明显要比往年多得多。粮食是大宗商品,且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但全球粮食市场供应链较为复杂,且在全球疫情蔓延之下具有相当的政治敏感性,出口国若出于防备原因短期切断供应链,或各国政府、流通商、居民因恐慌心理产生囤积行为,再叠加气候异常,就可能把很小的问题放大,在局部造成一定的不稳定,导致价格上涨,影响弱势人群的生活,或使一些人消费习惯被动改变,引起不适。
所以,对今年市场上各种边际因素、扰动因素不能掉以轻心,政策上要提前有所预备。一是规划好今年的粮食生产,确保产量不滑坡甚至略有增长;二是密切关注疫情对粮食生产、贸易的扰动,必要时及时释放库存或推出替代方案;三是畅通信息流动,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刺激各种不必要的囤积行为,人为加剧局部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