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国家关于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务必通过细致工作扎实到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三农”的论述有哪些亮点?做好今年“三农”工作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推进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对于“三农”工作全局又有哪些重要意义?就此,新京报新京智库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抓住重点
新京智库:在您看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三农”的论述有哪些亮点?做好今年“三农”工作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魏后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讲了九个方面的重点内容,因为是换届之年,所以跟往年相比显得比较简短,但是主要方面都提到了,很多内容跟往年相比都具有较强的延续性。
与此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那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这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面已经做了一个很全面的安排。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是做好今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其中,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要抓住两个要害,一个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另一个是种业的振兴。这两个要害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
除此之外,报告还强调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农资保供稳价以及科技装备和土地延包试点。在乡村建设方面,重点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
还有就是,要尽快出台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
粮食产需缺口将会长期存在
新京智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在您看来,这对中国人的“饭碗”有何重要意义?您认为实施这一行动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魏后凯: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37万亿斤,约为6.86亿吨,比上年增长了0.5%,达到了此前国家提出来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达到6.5亿吨以上的要求。
就目前来看,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达到了“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粮食安全战略要求,保住了底线。但是总体上来看,现在我国粮食的供需还是处于一种“紧平衡”的状态。
另外,从长远来看,随着我们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粮食总的需求量还将会进一步的提升,我国粮食产需缺口将会长期存在,而且预计粮食产需的结构性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
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曾做出预测,到2035年中国需要具有九亿吨的粮食总供给保障能力,才可以满足居民食物消费升级的需要。其中,国内需要建成7.5亿吨的粮食生产能力,这也意味着还有1.5亿吨的产需缺口需要靠进口来进行填补。
所以说这一次“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将会进一步的巩固我们的粮食安全,为我们未来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一要扩面,增加耕地面积和增加播种面积;二要提单,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三提质,即提高粮食的质量。具体就是要建设高标准农田;保护和提升耕地地力;加强优良品种的培育;提高农业机械化和装备水平等。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意义重大
新京智库:对于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务必通过细致工作扎实到位”,您认为这样表述有何深意,是否表示当前在推进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推进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对于“三农”工作全局又有哪些重要意义?
魏后凯:此前“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主要是在试点,相关试点工作在2020年就开始了,从最早的村组、整乡镇试点,到现在的整县试点,如今已经试点了三年。
试点主要是摸清承包关系,理清延包程序,确立工作机制,并针对重点难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为全面推开积累经验。在过去承包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比如,在人口变化和流动的背景下如何体现公平,对土地违法、撂荒、非农化、非粮化等行为如何处置,如何解决土地细碎化,对自愿依规退出的承包地如何补偿等。这些都需要找到一个比较稳妥的解决办法,这样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正是因为延包试点工作情况比较复杂,涉及农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延包试点“务必通过细致工作扎实到位”。
需要强调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 2018年修订的《农村土地承包法》都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以后再延长30年,而且中央早就明确了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关系到全国稳定的一个大问题。
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仅能够给农民起到一个定心丸的作用,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新京报记者 查志远
编辑 柯锐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