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10月24日讯 (记者 梁木) 今年年初以来,我国陆续遭遇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自然灾害,为粮食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对端稳中国饭碗带来重大挑战。国新办昨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为全年粮食丰收送上一颗“定心丸”——秋粮增产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如何在遭遇连续天灾的情况下,依旧实现全年粮食丰收?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在发布会上作出回答。
第一,局部点上灾情确实重,在全国面上灾情较轻。农业生产是自然生产,灾害年年有,年年灾不同。据农情调度,截至目前,旱涝风雹、高温热害、低温冷害、台风影响,都是我们国家常年发生的灾害,共造成全国农作物受灾1.45亿亩,与去年同期相比少了2850多万亩,与近5年平均值相比少1.08亿亩。从这一方面来看,今年是近些年农业灾情较轻的年份。
第二,今年洪涝灾害确实重,但旱灾相对较轻。干旱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最大的灾害,常年因干旱造成的受旱灾面积占整个受灾面积的42%,每年因干旱造成粮食损失250亿斤左右。今年洪涝占受灾面积的一半左右,干旱则占受灾面积的30%,明显低于常年平均值。而且我国有10亿亩左右是旱作雨养农,多年的农业生产经验表明,雨水多的年份对粮食生产相对是有利的。
第三,没有受灾的地区增产较多,弥补了灾区的损失。8月初的洪涝灾害确实造成了河北保定、廊坊,黑龙江五常、尚志等粮食减产,8月下旬高温少雨也造成了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减产,但对全局的影响总体是有限的。例如黑龙江五常今年洪涝受灾130万亩左右,占当地水稻面积的一半,但同时仅占黑龙江水稻面积的2%,占全国水稻面积的0.3%,这个比重相对就比较小。更为重要的是,今年没有受灾的区域光温水匹配得好,可以说风调雨顺,加上中央财政及时出台了秋粮“一喷多促”支持政策,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措施落实到位,没有受灾的区域作物长势明显好于常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