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耕地质量关乎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保障全市粮食安全生产。12月3日,记者获悉,今年来,石狮坚持绿色生态为导向,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以耕地土壤肥力提升为重点,通过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还田等措施,继续做好全市耕地质量监测与等级评价、推广“胡萝卜—旱稻”轮作模式等工作,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促进耕地资源永续利用,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防止秸秆焚烧污染环境,我市选择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技术物质补助方式,建立水稻秸秆还田示范片,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广泛实施秸秆还田改土培肥技术,促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同时,科学合理施用有机肥,推广有机肥替代无机肥的技术应用,促进有机资源转化利用,减少化肥施用量,实现培肥地力。以充分保护和利用优质耕作层土壤资源为目标,我市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质量等级较高的优质耕地实施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剥离的耕作层土壤优先用于新增耕地、旱地改造水田、非粮化耕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各类耕地,提升耕地质量等级。
统筹推进耕地质量评价监测方面,我市做好2个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点、3个泉州市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工作,按照技术规程要求,做好监测点的日常管理,开展田间调查与记载、样品采集、分析化验、资料归档整理等工作,编制发布本地区年度耕地质量监测报告。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按照相关技术规程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点,掌握项目区土壤养分变化情况,科学评估项目开展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为深挖旱地种粮潜力,进一步巩固粮食安全基础,我市已连续两年推广“胡萝卜—旱稻”轮作模式。该种植模式利用胡萝卜采收后的夏季休耕期旱作水稻,在“旱稻”收成后接茬种植胡萝卜,形成“胡萝卜—旱稻”轮作,有效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不仅弥补了传统种植业的单一性,还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收入,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注入新活力。据悉,明年石狮市将加大力度推广“胡萝卜—旱稻”轮作模式,计划扩大旱稻耕种面积1000亩以上,不断提升旱地粮食生产潜力。(石狮日报记者林富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