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关玉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它不仅关乎14亿多中国人的生活,而且关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在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下,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二十连丰”的骄人成绩,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但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供求紧平衡的格局并没有改变。贯彻新发展理念,维护粮食安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践行创新理念为保障粮食安全增添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要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育世界近1/5的人口,需要技术创新和观念创新并重。
依靠技术创新提高耕地产出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突破耕地资源有限的制约,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耕地产出率是必然选择。为此,既要通过科技创新推进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向已有良田要高产;又要通过科技创新把5亿亩具有开发潜力的盐碱地变得良田;还要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特别是加快培育我国当前急需的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实现种子这个农业“芯片”的自主可控。
依靠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信息化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时间节点,一方面我们要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推动平原地区粮食种植、收储、运输朝着智慧化、数字化方向前进;另一方面,又要兼顾到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具体实际,研发适用于丘陵、山区粮食生产的小型农用机械,有效提高全国的种粮生产率。
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粮食的需求,已经由吃饱向吃好、由吃饱向吃得更有营养和吃得更健康转变。党中央敏锐把握人民对粮食需要的时代变化,强调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就是讲食物安全。为此,我们要更新观念,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在确保口粮供给安全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我们除了继续向耕地要食物之外,还要向草原、森林、海洋要食物,向植物工厂、垂直农场要食物,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既增加食物的来源渠道,又增加食物的种类,有效满足人民对粮食的需要。
贯彻协调理念为保障粮食安全凝聚合力
维护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收割、收购、加工、储存、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可能引发粮食安全问题。因此,维护粮食安全,需要贯彻协调理念,使相关各个环节同向同行,形成维护粮食安全的合力。
围绕生产和收购下功夫,保证有良田种粮,有良种种粮,有责任种粮、有意愿种粮。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大力推进种业振兴计划,确保高产良种自给自足。压实种粮责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让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共同尽职尽责。完善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和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通过切实保障农民种粮的收益提高其种粮积极性。
围绕收割、加工、储存和流通下功夫,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安全储存、有序流通。据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2020年调查,由于收割机械精细化程度不高、农村加工工艺落后、仓储设施老化和布局不合理、农村物流装备发展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每年在加工、储存和运输环节的粮食损耗量高达700亿斤以上。减损就是增产。为此,急需大幅提高粮食收割和加工工艺,建立布局合理的高标准粮食储备仓房,真正构建起安全高效的中央战略储备、调节储备和地方储备相结合粮食储备体系。同时,持续加大仓储物流现代化建设,确保粮食流通体系安全可靠。
围绕消费下功夫,坚决刹住粮食浪费之风。近十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光盘行动,涵养节约美德,但是粮食浪费现象仍时有发生。为此,我们既需要持续加强节约粮食教育,又要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和《粮食节约行动方案》,让不想浪费粮食,不敢浪费粮食成为常态。
落实绿色理念为保障粮食安全扎稳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更加向往。在粮食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各环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既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加强耕地和水资源的利用保护。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通过推进土壤侵蚀防治、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培育肥沃耕作层、加强退化耕地治理、开展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等多种方式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通过顺天发展旱作农业、发展雨养农业、集雨补灌农业、聚水保土农业、集成推广节水技术、加强农业用水管理等多种途径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和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废弃物的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需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具体做法包括科学施肥、科学用药、有机肥替代和绿色防控等;二是促进畜禽粪污和秸秆资源化利用。具体措施包括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能力建设、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和减少养殖污染排放、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等。三是推进农膜回收利用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加强白色污染治理。
构建粮食加工、储存、运输、消费绿色产业链。粮食加工环节以梯次利用、循环利用为导向,加快节能低碳的粮食精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减少加工环节中的粮食浪费;改善田头预冷、仓储保鲜、原料处理、分组分割、烘干分级等设施装备条件,减少粮食储存污染和保鲜剂用量;建设水陆空一体、便捷顺畅、配送高效的多元联运网络,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推广农产品绿色电商模式,让粮食能够无损快捷送到消费者手中。健全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认可度、市场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
坚持开放理念为保障粮食安全增添保险
中国人口多、耕地少、水资源缺乏的国情,决定了维护粮食安全必须善于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一方面,中国必须依靠自力更生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现在每年的全球粮食贸易量只相当于我国粮食需求量的一半,大米贸易量仅相当于我国大米消费量的百分之二十五。而且随着极端天气常态化和地缘政治冲突,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在增加。因此,中国人的饭碗里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另一方面,为了减轻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弥补部分国内农产品供求缺口,中国在维护粮食安全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为维护粮食安全增加保险系数。
一是适度增加粮食进口,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确保粮食进口安全,既需要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又需要支持企业“走出去”,到全球各地粮仓去建仓储物流设施,扩大掌控粮源的能力,还需要提高关键物流节点(港口、码头、仓储设施等)的掌控能力,增强供应链韧性。
二是与重要粮食生产国或国际组织建立更加稳定的粮食安全合作机制。中国已与巴西、美国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大豆合作机制,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小麦合作机制,与越南、缅甸、泰国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稻米合作机制。此外,中国还与上海合作组织在农业生产、农产品贸易、食品安全等多领域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机制。今后,中国应围绕大食物观,与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比较稳定的合作机制,提高维护粮食安全的灵活度和可靠度。
秉持共享理念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新方案
当前,世界粮食安全形势非常严峻。据2023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约有7.35亿饥饿人口。2023年7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联合国粮食体系峰会阶段成果总结推进大会上称,全球粮食体系“已崩溃”。人类已经进入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时代。“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世界粮食产量是否充足、世界粮食运输渠道是否畅通、世界粮食价格波动范围是否在正常值之内,都会对中国粮食安全蝴蝶效应。与此同时,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没有粮食安全,就不可能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富裕和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中国必须坚持共享理念,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建共享粮食安全。
一是继续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生产、收储和减损能力,提高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粮食安全的能力。过去,中国已向发展中国家推广1000多项农业技术,培训1万多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在非洲启动建设13个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今后,中国应力所能及地继续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二是支持联合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农发基金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的工作。维护世界粮食安全,需要全世界的齐心协力。只有充分发挥联合国的统筹协调作用,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才能更加高效精准。中国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资金援助最多、派出专家最多、开展项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支持联合国中心协调作用方面发挥着榜样示范作用。
三是持续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威胁世界粮食安全的因素,不仅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不足,还包括粮食贸易和技术壁垒、战争和全球气候变暖等。因此,维护全球粮食安全,除了提高各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之外,还要坚持命运与共、和衷共济,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坚决反对将粮食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撤销单边制裁措施,取消对相关粮食科技合作限制;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认真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有效减少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人为干扰因素,为建设一个没有饥饿的世界营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
(作者:郭关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