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前线理论圈
导 读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500公斤,远超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这是我们保障粮食安全的底气所在。
但是,当前我国粮食供求总体上依然处于紧平衡状态,食物自给率不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仍面临一些风险挑战。

一、气候变化导致生产不确定性增加。
我国位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和显著影响区域。近年来,气温上升速度超过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极端降水事件、台风活动、高温热浪以及寒潮等极端天气和气候现象频繁发生,区域性、阶段性洪涝和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气候变化导致的草地贪夜蛾、飞蝗、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等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也居高不下。
未来一段时期,极端天气仍是威胁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将给粮食生产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二、突发情境下超大城市和小城市的粮食保障问题凸显。
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预测,到2035年七大城市群将聚集全国60%以上的人口。
随着人口大量向中心城市集聚,主要城市群粮食供应链压力增大,特别是超大城市在突发事件情境下,如何确保粮食供应稳定将面临挑战。
小城市社区及乡村地区在配送过程中面临“最后一公里”难题。这些地区人口分布相对分散、运输距离较长、配送网络体系尚不完善,容易成为粮食应急配送的薄弱环节。
三、全球粮食供应链不稳定性增强。
当前我国油料、大豆、肉类等蛋白质食物较为短缺,对外依存度较大。利用国际市场,不仅是为了调剂品种,而且还是保障国内供给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国际经贸形势变化深刻影响着全球粮食可供应量、获取渠道和稳定性。
近期美国连续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严重破坏了中美经贸合作关系;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自3月10日起对包括玉米、小麦、大豆等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不仅影响两国经济,也将对全球供应链和粮食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曹慧,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产业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文章来源:节选自《践行大食物观,多渠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第二部分,《前线》杂志2025年第5期
图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高海涛
网络编辑:刘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