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张守营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4-2025)》(以下简称“绿皮书”)。绿皮书指出,2024年,农业农村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绿皮书全面剖析了2024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成就与挑战,并对2025年趋势作出前瞻。
粮食安全再攀高峰:
7亿吨背后的中国密码
202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突破7亿吨大关,达到70649.9万吨,创下历史新高。这一里程碑的背后,是播种面积连续5年增长至11931.9万公顷、单产提升至5921.1公斤/公顷的“双轮驱动”。小麦和玉米成为增产主力,产量分别增长2.6%和2.1%,而大豆因播种面积减少导致总产量微降0.9%。
粮食稳产增产的核心动能,源于中央政策的强力护航与农业科技的突破性应用。2024年,高标准农田新建规模超8000万亩,耕地保护红线进一步筑牢;全国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良种覆盖率突破97%,智慧农机作业面积占比达65%。与此同时,农业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的完善,将局部高温干旱、洪涝灾害的损失降至最低。
尽管成就斐然,粮食安全的深层挑战不容忽视。大豆进口量再创新高(1.05亿吨),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玉米、小麦价格受国际市场和国内库存波动影响显著。对此,绿皮书建议加速生物育种技术攻关,同时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构建“以我为主、内外联动”的粮食安全新格局。
涉农工业复苏:
动能转换中的阵痛与机遇
2024年,涉农工业增加值增长4%,走出2022年以来的低迷区间。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飙升18%和22.9%,纺织业、医药制造业出口额增长7%以上,预制菜出口企业境外营收增幅超10%,成为新亮点。
全球需求复苏带动食品、纺织品订单回升,医药制造业借势国际供应链重构实现逆势增长。国内企业同步加码智能化升级,如某乳业巨头斥资20亿元打造的无人化工厂,生产效率提升30%。然而,涉农工业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之比从2018年的0.645降至2024年的0.538,折射出产业链增值能力不足的短板。
部分行业仍陷于低端加工困局,如木材加工业增加值仅微增0.1%。专家指出,未来需通过“农业+科技”“农业+文旅”等模式延伸价值链。例如,某南方省份试点“茶园观光+茶叶深加工”一体化项目,带动农民收入增长40%。涉农工业的提质增效,将成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关键突破口。
价格波动与民生福祉:
稳字当头的调控逻辑
2024年,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体下降0.9%,但结构性分化显著:生猪价格回升成为稳定器,玉米、小麦价格降幅较大,活牛、奶类价格承压。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28.8%和32.3%,折射出民生保障水平的提升。
绿皮书预测,2025年粮食价格整体趋稳,玉米或因供需改善小幅回升,小麦、稻米受库存高企制约维持稳定;猪肉均价预计回落,牛羊肉价格企稳回升,生鲜乳价格有望下半年触底反弹。政策层面,政府通过最低收购价上调、储备调节等手段平抑波动。2024年小麦托市收购量达3000万吨,有效防止“谷贱伤农”。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119元,实际增长6.3%,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34。但绝对差距仍在扩大,2024年城乡收入差增至3.4万元。农民工省内就近就业趋势强化,月均收入增长3.8%,但财产性收入占比不足5%,土地流转与农村金融创新亟待突破。消费端,农村居民人均支出增速高于城镇1.3个百分点,乡村旅游收入创历史新高,提示内需激活需与产业振兴深度耦合。